合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动态 > 正文

《陕西日报》发表记者采访党委书记杨涛专访文章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5-19   浏览:

安康学院转型发展:接地气有特色 以“土”为美

——访安康学院党委书记杨涛

(sx.jyb.cn 2014年05月16日 作者:吕扬 来源:陕西日报)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个热门话题。怎样转型?如何发展?记者日前在安康学院采访了杨涛书记。对话如下。

记者:作为地处我国集中连片扶贫重点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的本科院校,安康学院如何准确定位,错位发展?

杨涛:和地处大都市的高校相比,安康学院有无法克服的弱势,但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后发优势。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学校也就有了相对独立、稳定的服务对象和造福地方的难得舞台,才更能显出一所高校的重要性,彰显教育扶贫的力量。正如安康市一位主要领导说得那样:安康学院是安康的清华、北大!这也正是安康学院的独特魅力和发展空间所在。

2006年升本后,我们首先就面临着建立什么样大学、怎样建设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搞好顶层设计,找准办学定位,找准学校错位发展的优势,只有接上“地气”,我们才有“底气”。学校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建设有特色、高品质的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见长的地方性本科院校。

基于“三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逐渐凝练出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升本8年来,面临种种困难,不改初衷,8年砥砺与探索,学校才有了今天的转型发展、校地融合的良好局面。

记者:安康学院发展变化有目共睹,尤其是新校区的启用,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现代化高校的雏形。硬件提升的同时,安康学院在内涵发展上怎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杨涛:一所高校的质量如何,有很多指标,很重要一点是看她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看师资队伍的水平。而建设一支稳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靠学校的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营造孕育大师、良师的氛围。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土”为美,着力打造扎根秦巴的“土专家”和学用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根据秦巴山区地方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坚持引进和培养一批接地气、服水土的“土专家”和“进得了课堂,下得了职场”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我们实施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从而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四分之一以上的专职教师已成长为有行业或工程背景的“双师型”人才;教师中涌现出了一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农艺师、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厂长、中小学和幼儿园副校(园)长、校(园)长助理等,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宝贵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质量”的培养,我们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建立一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坚持服务地方各项社会活动,培育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知感恩、有担当、讲诚信、重实干的素质。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以“实”为美,确保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近几年,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如村官白一彤、“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全东、优秀援藏志愿者吕涛、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冯浩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也是我们重视人才培养中“精神质量”和应用能力并重的例证。

记者:接“地气”、有特色,是安康学院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是怎么和地方协作,做到共建共享共赢?

杨涛:我们和地方政府发展的共同瓶颈是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矛盾,有效利用资金和有限资源,互利互惠,共建共享就成为最好的合作方式,安康学院和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此,学校设立了合作发展处,专门负责联络和衔接对外合作事宜。学校先后与安康市委、市政府共建共享图书馆、体育场、安康剧院、方志馆“四馆”,小到乡镇的产业建设发展规划合作,大到省市共建安康学院协议的签署,先后合作项目达70余项。形成了蚕桑、畜牧、硒资源、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旅游发展、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干部、教师培训等多个校地合作亮点。用国家蚕桑系首席专家鲁成教授的话说,我们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利用野桑蚕茧色基因培育出天然彩色茧家蚕品种——“金丝一号”,开发出彩色丝绸服装、“陕茶一号”富硒茶叶品种等10多个产品。

学校主动联系政府、企业,实施“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等活动,启动了“三大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计划,深入基层培训技术人员1.5万多人次。这种合作使得学校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也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也有了实践基地。

在校地融合中,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既是合作者,也是发展利益分享者。比如和安康市政府共建的“四馆”等项目,政府不需要征地重复建设、不需要扩大人员编制,节省了资金,克服人力资源的不足,还给“四馆”有效利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服务师生和社区群众;学校与企业科研联合攻关,企业节省了采购研发设备、招聘科技人才的费用,分享了研究成果,互利共赢。到目前为止,我们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直接造福了地方百姓。

记者:杨书记,前段时间你在教育厅作了《校地融合 转型发展》讲座,请你对安康学院的未来发展和地方性高校建设做一些展望。

杨涛:我们将通过自查自纠,结合本科合格评估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省即将开展的高校巡视诊断工作中专家组帮助我们找出的存在问题,开出“处方”,认真做好整改方案,抓好落实。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课题,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在需求和服务的结合点上凝练办学特色,建设有特色、高品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也衷心希望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连片扶贫区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持力度,弥补其先天不足的短板,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好、更全面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教育大省的地位、教育强省的战略、教育富民的方针“三个不动摇”的总体要求。(记者 吕扬)